每周都要研究一下新食材
副食品的添加順序是穀類→水果→蔬菜→豆類→肉類→蛋類
狀態順序是液體→半流質→泥狀→條狀→塊狀
當然,這不一定要按表操課這麼制式化
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,還是要根據小孩做調整
古銅小莎的副食品超用心的
有各月份建議食物,我覺得超實用
在嘗試新食材時,都是按這張表去挑選的
先前的副食品,都只在穀類(澱粉)跟蔬果類
這次,要嘗試加入豆類,也就是植物性蛋白質
這周的新食材是胚芽米(澱粉)、柿子(水果)、米豆(蛋白質)
米豆也就是黑眼豆
是百歲醫生裡提到,蛋白質含量最高的營養食材
豆類要擔心的就是脹氣問題
所以都有「去皮」的作法建議,但是…超級麻煩!
看了小福星媽的【小福星的副食品】米豆泥(黑眼豆)這篇
我決定用這個方式來試試
剛好最近是柿子的季節,新的水果就決定是這個囉
柿子應該也是蠻容易接受的口味吧
毛毛麻做副食品的原則
是用新食材加已試驗過的安全食材一起進行
口味感覺會比較豐富
而且各類別的營養素都能一起吃到
這周除了新菜色外,我也預計要讓哲哲的副食品增加到二餐
晚上那餐就當點心,能吃多少算多少…
前一晚,先把1/4杯米豆用過濾水泡
我是買綠食集的米豆,他很有名的是"杯米"
都小小包的,很適合食量不大的小家庭,或是我們做副食品的媽咪
泡了一夜的米豆,明顯的"澎皮"了不少
繼續泡著,先來處理其他的
米糊一樣是用六倍,這次用白米+胚芽米各半
一樣用電鍋煮
看的出來有白米跟胚芽米吧~
柿子用2顆
還是先用煮過的方式
去皮後切塊,再用水煮一下
撈起來放涼一下再準備打泥
接著做高麗菜蘋果泥的部份
記得是用冷水下去煮蘋果
煮好蘋果直接再接著燙高麗菜
這二樣等一下會一起打成泥
最後是米豆,原本是不打算去皮
但浸泡後清洗時,發現用手搓搓就可以把皮弄掉
於是,我就邊洗邊搓
也搓掉了至少一半的米豆皮吧
邊洗邊把掉下來的米豆皮給倒掉
接著放上瓦斯爐煮
記得要不定時的攪拌一下,避免鍋底的燒焦
滾了大約10分鐘,記得把上面的泡泡撈掉
因為小福星媽的重點就是「泡水+撈掉泡泡」
之後再放進去大同電鍋繼續煮
外鍋約1杯多一點的水
煮完後試吃有蠻軟的,味道不難聞啊
就有一點綠豆的fu
只是顏色就沒有很好看耶,髒髒的,哈哈~~
都煮好後就來打泥了
柿子泥和米糊
米豆泥
好黏啊…一開始沒加水根本打不動
慢慢加水才打成泥
高麗菜蘋果泥
蘋果泥
小米粥
要吃時再把蘋果泥和小米粥一起微波
就是蘋果小米粥啦^^
本周菜單:
(白天)白米+胚芽米粥、柿子泥、米豆泥、高麗菜蘋果泥
(晚上)蘋果小米粥(+現磨香蕉泥)
做冰磚剩下的一些,就用AVENT儲存杯裝著
剛好要和朋友外出吃飯
也幫哲哲準備一份他的食物
從上到下是柿子泥→高麗菜蘋果泥→米糊
題外話..............
除了原本的COMBI湯匙
最近幫哲添購了新的湯匙
因為COMBI已經可以吃的很好,來試試大一點的
才不會因為餵太慢,小孩哎哎叫~
是美國Munchkin 嬰幼兒安全感溫變色湯匙
遇到過熱就會變白色
材質也適合寶寶,我覺得還蠻好用的呢
安全食物 (無過敏反應):
穀類: 白米、糙米、稻鴨米餅、小米
蔬菜: 南瓜、地瓜、小白菜、紅蘿蔔、馬鈴薯、莧菜
水果: 蘋果、香蕉、葡萄、水梨、柿子
蛋白質: 米豆